在甘肃通渭这片被黄土层层包裹的土地上,书法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。马建国就出生在通渭县一个普通农家,自记事起,田间地头的炊烟、土墙上斑驳的对联,便在他心里种下了对“笔墨”的好奇。谁也不曾想到,这个踩着黄土长大的孩子,日后会以红土为墨、以锅底为研,在翰墨世界里走出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。
通渭素有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”的美誉,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村民们也总爱在家中挂几幅字画,逢年过节更是要亲笔书写春联。马建国的童年,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度过。五六岁时,他常趴在炕沿上,看村里的老先生握着毛笔在红纸上勾勒笔画,那遒劲的线条、灵动的结构,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。没有毛笔,他就捡来树枝在地上画;没有纸张,他便在自家院墙上反复涂抹。“那时候就觉得,能把字写得好看,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。”多年后回忆起儿时的痴迷,马建国的眼里仍闪着光。

图为书法作者马建国
马建国进入通渭县体校篮球队,本以为会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,没想到对书法的热爱却在此刻迎来了“爆发期”。体校的训练强度大,课余时间本就有限,但他却把所有能挤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练字上。最让他犯难的是没有墨汁—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通渭农村,墨汁是稀罕物,对家境普通的他来说更是奢侈品。可这难不倒一心向学的他,他发现村里红土沟里的红土细腻黏滑,加水搅拌后能形成类似墨汁的液体,便每天清晨提着小桶去沟里挖红土,回来后过滤沉淀,制成“红土墨”;遇到阴雨天红土潮湿无法取用,他又盯上了自家的灶台,刮下锅底积攒的炭黑,兑上清水调成“锅底墨”。
学校课桌的抽屉里,塞满了捡来的废纸、旧报纸,甚至是练习用过的验算纸。每天晚上,等室友们都睡熟了,他就悄悄在微弱的光线下铺开纸张,蘸着自制的“墨汁”练字。红土水写在纸上会晕开,他就反复调整水量,直到写出的笔画清晰有力;锅底墨带着烟火气,写久了手指会被染得发黑,他却毫不在意,只盯着纸上的字琢磨间架结构。有一次,教练查寝时发现他在灯下练字,本想批评他耽误休息,可看到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,以及他满手的炭黑、桌边的红土水,最终只是叹了口气:“这娃,对书法是真上心。”
在体校的二年间,他用坏了几十支毛笔,写满了上百斤废纸,红土沟里的土被他挖了一个小坑,自家的锅底更是刮得锃亮。也是在这段时间,他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理论,一点点钻研,一步步摸索。虽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,但他凭着一股韧劲,在“红土墨”与“锅底墨”的陪伴下,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功底。

图为马建国参加酒泉市文联大会影照
参加工作后,从此离开了家乡的红土沟,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。刚参加工作时,他在基层岗位上忙碌,每天要处理大量事务,但无论多晚下班,他都会在宿舍里的三抽屉桌子上,写上一两个小时的字。那时候的工资不高,他省吃俭用,把大部分钱都用来买笔墨纸砚和书法书籍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他就写信向通渭的老先生请教,或是利用闲暇机会去书店、文化馆找资料。
后来,他到玉门市城市管理局工作,岗位换了,工作内容变了,但对书法的热爱始终未减。他常说:“书法就像我的‘老伙计’,累了、烦了,只要拿起笔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在单位里,他是出了名的“书法迷”,同事们、朋友们谁家有红白喜事,都爱找他写对联;现场挥毫泼墨,为现场增添文化气息。渐渐地,他的书法在玉门小有名气,不少人上门求字,他从不推辞,总是免费为大家书写,还耐心讲解书法技巧。
随着书法水平的不断提升,马建国先生开始参加各类书法展赛和交流活动。他深知,书法不是闭门造车,需要与同行交流学习才能不断进步。每次参加活动,他都仔细观察其他书法家的创作手法。遇到自己满意的作品,他会站在跟前琢磨半天,回到家后就反复临摹,直到掌握其中的精髓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的作品先后在省、市书法展览中获奖,多次入选各类书法展览,他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他本人也在2020年当选为玉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成为书协副主席后,他肩上多了一份责任——推动玉门书法事业的发展,让更多人爱上传统书法。他积极组织各类书法活动,在社区、学校、企业、警营、军营开展书法交流慰问活动,手把手教书法爱好者握笔、练字,向居民们普及书法知识。有一次,他在玉门市第二小学开展书法进校园,看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握着毛笔,认真书写“人”字时,眼眶突然湿润了:“我小时候条件那么差都能坚持下来,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,一定能把书法传承好。”
为了让书法更好地融入生活,他还尝试将玉门的地域文化融入书法创作中。玉门是“铁人”王进喜的故乡,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,他便以“铁人精神”为主题,创作了一系列书法作品,字体雄浑有力,字里行间饱含对铁人精神的敬仰;他还结合玉门的边塞文化、丝路文化,书写唐诗宋词,让书法作品既展现传统韵味,又带有地方特色。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,还成为宣传玉门的一张“文化名片”。
如今,他已近知天命之年,鬓角虽有了些许白发,他的书画工作室里,整齐地摆放着一沓沓书法作品、一本本笔记,墙上挂满了名家字画,“我这辈子,没什么大的追求,就是想把字写好,把书法的种子播撒得更广。”马建国说,每当看到身边有人因为他的影响开始学习书法,每当看到孩子们、书画爱好者在书法现场露出专注的神情,他就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
从通渭的黄土坡,到玉门的书法展台;从用红土水、锅底墨练字的少年,到推动地方书法发展的带头人,他用三十多年的坚守,书写了一段平凡却动人的翰墨人生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人对热爱的执着,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——正如他笔下的每一个字,一笔一划皆为心迹,一撇一捺皆是担当。
作者简介:常彦江 ,玉门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、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