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,一个24岁的女孩扛起1米48的养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看升国旗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。其实,比这画面更感动的是这对特殊父女背后的感动,只有你读了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动。
看到圈粉无数的感动,我也在想,为什么我们常常被感动?难道我们只有被感动的资格,没有创造感动的资格与条件?难道在别人的感动中抹几把眼泪以示良知还在?有良知有责任就应该体现在行动,因为生活是真实的,仅仅说在嘴上是给别人看的。


教育的本质就是叫人求真务实。李密面对“诏书切峻”,还是“辞不赴命”,因为“祖母今年九十有六”,已“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,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”,“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。乌鸟私情,愿乞终养”。可知道李密面对的是一国之君家国之大事,若不是万难之选择,他是不会轻易上表的,若不是晋武帝推行“以孝治天下”的德政,李密也绝不会轻易言表。
常常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报答之意,两类人不能忘,一是父母,二是老师。父母给你肉体,带你来到这个世界,养你长大成人;老师给你思想灵魂,让你顶天立地,成就自我。为此,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感怀老师的教育之情,是社会之理。当你慢慢长大,父母就老了,你就得传承孝敬,传递温暖;当你长大成才,不论干什么,做多大的官,你的老师还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,你若不懂感激,何以为恩?1965年,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,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。席间,毛泽东给毛禹珠老师敬酒,毛禹珠老师感激地说:“主席敬酒,岂敢岂敢。”毛泽东却回答道: "敬老爱贤, 应该应该"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“天地君亲师"理念,将师放在与天、地、君、亲同等的地位,可见对师长的重视与敬爱。浩瀚的中华文明中,尊敬师长的事迹不胜枚举,虽世殊时异,但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共同的规律:无论是君王还是学者,要想成为明君和圣贤,离不开良师的教诲,他们对待老师也无不是尊重和爱戴。

推崇 “亲、师”是社会的定理,应是常态。“扛父看升旗”的走红,把常态跑成了网红,心态的背后我觉得一面是对“孝”的认可,一面又包含着深深的忏悔之意。是自己没做好还是没做到,看到如此场面,就会有感动的泪水。就我个人,亦为惭愧之人。面对80多岁的父母,一年只能见面一次,都是因为工作忙,已给父母定势思维,“知道你教学忙,没时间”。一年仅有的一次探亲,也常常是三五天,来也匆匆去也匆匆。平日里,只能隔频对话,看着他们一天天变老,浑浊的眼神常浸着泪花……
渐行渐远的不仅是我们的人生,更有老去的爸妈。有生之年,想着一定要好好善待,尽全力,照顾好自己的父母,不要留下任何遗憾。然而,现实仅仅变成了一句遥远的问候!
一个24岁的女儿,她扛起的不仅仅是父亲,更是一面镜子,照亮世人!(注:图片来自网络)
作者:酒泉市瓜州县一中 王兴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