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胡杨文化网
位置: 首页 > 祁连文苑 > 正文

【陇上作家】唐仪天|馕坑羊肉


       在了解馕坑羊肉之前,我们务必要弄清楚的是:什么是馕坑?
       民勤人使用馕坑烤制食物的历史已经无可考据,但是,馕坑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土烤箱,在乡下依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。这与民勤人缺乏足够的燃料有关,与民众对馕制食物的特殊口感的喜好有关,也与废物的有效利用有关。
      
馕制食品,是一种利用农业生产产生的植物秸秆的热能烤制食物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馕坑,结构简单,取材容易,土坯和泥巴是构成一座馕坑的主要构件。乡下人用随地可取的土坯垒制出一个一米多长的长方形土箱,箱顶用发旋的方式封顶。有些人家嫌发旋较麻烦,就用钢管或者钢棒作为横梁完成馕坑的封顶,像一个土质的箱子。迎面开口,便于烤制食物时,盛放着食物的馕板出入。


 

图片摄影|李文泮

       馕板用一毫米以上较厚的铁板制成,铁板的一头焊接一个便于抓手的把手。有些人家由于馕板的材质较薄,就把四围卷起边来,以加固它的硬度。
       馕制食物时,用柴草和秸秆预先把馕坑烧到一定的温度。当温度达到可以把烤制的食物烧熟的程度,再把承载着食品的馕板置入馕坑之中的支撑横梁上,此时,馕坑的墙壁已经烧到发白。
       然后,让馕坑里的烟统统冒出去。用土坯、炕面,或者铁板封住入口,再用和好的泥巴,封住漏气走风的缝隙,最后封住馕坑上预留的烟囱。

       根据食材的大小确定时间的长短,一般来说,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炉享用了。烤制出的馍馍色泽金黄,皮脆肉嫩。
       馕制的馍馍在夏秋之际,不易发霉生毛,和民勤西瓜搭配食用最为适宜,西瓜的甜爽和馕馍的脆香,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被民勤人民称作大漠人家的即食快餐。
        馕坑羊肉是顺应时代而产生的美味佳肴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,人们的思想和境界逐步和市场接轨,食物的创新和开发必然得跟上时代的步伐,在这种情况下,馕坑羊肉应运而生,也可以叫顺势而生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把民勤羊肉称为天下最美的羊肉,一点不过分。民勤羊肉绝不是举着一张国家地理标志名片招摇过市的,大自然给予的特殊光热环境和富含优质微量元素的草料,才是他们笑傲江湖的资本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物。民勤羊肉就是这一方水土赐予天下苍生的绝佳美味。
       曾经在阿拉善的婚礼上享用过蒙古烤羊肉,感觉蒙古烤羊肉过分地张扬了隆重的礼仪氛围,身着蒙古服饰的帅男靓女,用一架精心雕琢的几案把刻意摆放出一种姿态的烤羊抬上来的过程,足以展现蒙古人的豪放大气,也能表现出这个草原民族的丰盈富足。
       但是由于过程过于喧哗修饰,让我感觉并不是在享用一场宴席,反倒像看一场精心排练好的表演。
       他们唱着蒙语的歌曲,踏着整齐划一的步履,完美的形式,早已冲淡了蠢蠢欲动的食欲。等到服务员把合理分割后的羊肉端到桌面上后,滚烫的温度没有了,飘逸的羊肉香气没有了,试着呷了一口,味道确实不敢恭维。
       其原因,大概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利用香料佐味而造成的。再好的羊肉,不借助香料的加持,是不会成为美味佳肴的。



图片摄影|李文泮

       更为奇特的是,它们的烤羊肉是带着皮的,每个席桌上都搭配了一碟烤制成焦黄的羊皮。
      
我明白这是游牧民族对肉类食物的珍惜,汉民族倡导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,游牧民族也不会浪费一点一滴的血肉筋骨,这是人类默默达成的共识。
       牲畜们在大野里,一丛草,一片叶地采食,方能长出餐桌上供人享用的美食。珍惜不是礼仪,珍惜是一种美德。
      我在一个景区的藏包里享用过藏族人的烤羊肉,我们坐在圆圆的藏包里看藏族同胞把带着羊头羊角的烤羊抬进来,放置在藏包的中心位置。
       和蒙古礼仪大同小异,身着藏袍的礼仪小姐们,用婉转的歌喉唱着我们听不懂的歌曲。在这悦耳的歌声中,青稞酒,酥油茶成了我们最稀罕食物。我让一个藏胞为我用酥油捏制了一个鸭蛋大小的糌粑,感受了一下这个民族日常的食用。至于羊肉,我没有品尝的食欲,也许是饮了过量的青稞酒,冲销了我对羊肉的想念。
        而我们民勤馕坑羊肉,肯定是借鉴了蒙古人和藏族人的烤羊肉而衍生出来的,而其质、其味、其香,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。
        馕坑羊肉的制作更精细化、专业化,再加上有优质的民勤羊羔肉做基础,那个香啊!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馕坑羊肉重在预先的腌制过程,羊肉可以卸成大块也可以是整羊。葱姜蒜是必不可少的佐料,再撒上配置好的各种粉质香料。
       然后把这些佐味的香料,均匀地撒在羊肉上,反反复复地用手抓拌均匀,让每一块肉都饱浸了香料的味道。然后放入馕坑烤制,烤制好的羊肉,皮脆肉嫩,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食客的吃相足以用大快朵颐来形容。
       民勤人继承了先辈的勤劳厚道,待人接物一腔热情,毫不做作。吃一顿馕坑羊肉,虽不是家常便饭那样随情随意,但也不会过分地礼仪化。

       饱饭吃得,饱话说不得,喧哗张扬必定招来老辈人的指责。他们以享受美食为第一要务,把所有的形式主义都删繁就简了。
       客人到齐了,打开馕坑,拉出馕板,直接用馕板盛着羊肉端上桌面,粗犷中一股盈室的豪气。

图片摄影|李军

       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,看上那一块就吃那一块。肥瘦大小,各取所需。嫩香的羊肉,鲜脆的蒜瓣,不仅仅是满口生香,满屋都飘荡着羊肉特有的鲜香。
民勤人吃羊肉,蒜是必不可少的搭配,“羊肉不下蒜,香味减一半”。“羊肉怕的是蒜,水眼婆娘怕的是干头汉”。这些雅俗不同的民谚,一再强调了大蒜佐味的重要性。
        我曾经应邀和来自腾讯的一帮年轻男女,吃过一次民勤馕坑羊肉。这些年轻的朋友们大都是南方人,他们的吃相真可以用手舞足蹈和张牙舞爪来形容。
现在的年轻人,不拘小节,随情随性,面对如此丰富、如此鲜香扑鼻的羊肉,自然有些恣意。
        坐在我身边的女子,直接从羊大腿上撕下足有一斤多肉的一块,吃得满嘴流油,全然丧失了知识女性的儒雅之相。我暗暗地笑着想,饕餮吞咽大概如此吧!没有虎狼之腹,焉有如此贪婪之相?
        也许是因为我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了她,她才发现自己有些失态,放下手中的羊肉,讪讪地笑着对我说:老师,不好意思,小女子失态了。我说:没事。没事。我是看你吃得香,有点馋人。她说: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羊肉!这羊肉真是太有风味了!我吃的不仅仅是羊肉,还有大漠人火辣辣的情怀。
       她说,她是上海女子。这些年因工作之由,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,这么香的美餐还是首次吃到。
      此物应是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。

      我说:借助你的手笔,借助你的平台,让民勤馕坑羊肉走出民勤,走遍天下。
       甘肃民勤县享有“中国肉羊之乡”之美称,手抓羊肉、黄焖羊肉、锁阳羊羔肉、馕坑羊肉、爆炒羊肚、清炖羊头、胡辣羊蹄等美食更是声名远播。
       馕坑羊肉当是羊肉中的豪华盛宴,它的加工制作绿色健康,不仅能给人带来味蕾上的享受,还能给人的身体注入无尽的能量。
       近年来,文旅行业有一种说法:不吃民勤羊肉,枉走勤一趟。
      
民勤羊肉成了民勤旅游的一张名片,逐步被天南海北的游客食客用口碑刷亮,馕坑羊肉当属民勤羊肉产品中的翘楚和头牌,如果不信,你就来亲口尝。  
       然后你的味蕾将毫不掩饰地把这种美味,永远地拷贝在你的记忆深处,永生不忘。

来源:唐仪天微信公众号

上一篇【陇上作家】麻守仕|敦煌李广杏
下一篇 【陇上作家】2022年度敦煌作协会员诗歌集选(15首)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739379699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94513929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

8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联系我们

微信扫一扫联系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