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连西麓的余脉,绵延到瓜州十工,干涸裸露,突兀绵渺,与粗犷的戈壁大地遥相呼应。
深冬的天气,干冷干冷,从十工山的山屲中穿出来的风,带着祁连的冰冷与凄寒,穿堂而出,与面刀绞,与身撕裂,触碰在山崖的绝壁上,发出“吱吱吱”的撕鸣声。绝壁间、山峦上,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,只看到或嶙峋或黑褐色的石壁和石子,都是戈壁的色彩,尽是岁月的苍颜。车子爬上十工山,穿过山峦,沿着山峦北坡的一条大道一溜烟而下。这是一条笔坦的旅游线路——榆林大道。

此道直通锁阳城镇,继续朝东行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锁阳城,朝南直到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,所以,这是一条文化的道路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条得天人之气的道路两旁,又汇聚了艺术家的神来之笔,呈现出许多惊世骇俗的艺术雕塑,让此地成了艺术家的天堂,丝绸之路上的“雕塑长廊”。而今,已有“大地之子”“無界”“戈壁方舟”“汉武大帝”“风语者”等大型户外雕塑落地成真,惊唤着世人的青睐与共赏。

转过山峦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戈壁方舟”雕像,兀立在群山巨浪里,连绵的山丘蓬勃出海风巨浪的气势,一艘方舟徜徉其间,群山的汹涌衬托出方舟凌然阔步的态势,这是历史的巨轮,更是时代的航母。
“大地之子”,茫茫戈壁上,一个稚嫩憨态的婴儿怎会诞生?更何况这里是一个荒漠之地?这空旷干涸与这巨婴太让人不可思议了!然而,却偏偏如此,这可能就是雕塑家的与众不同,可能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是分不开的。瓜州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物理空间与现实中“一带一路”文化源泉的交汇点,博深的历史与壮阔的现实,使得大地之子能恬静于茫茫戈壁之上,安枕于满满历史文化的脉络之中。就在此,将一个宏大具象婴儿的雕塑安置其中,好让所有人感到惊奇和意外。说实话,观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,提出一万个为什么,“大地之子”总会给你一个无穷的眷恋与回味!

“汉武大帝”,俊彦神气,威武凛然,神圣而又不可侵犯,矗立山头,傲视群雄。曾今,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,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,让响彻沙漠的阳关驼铃最早与东方丝绸神韵在此建立联系。他的一声巨喊,向西直入亚细亚,向南平百越,向东抚蛮夷,他打开丝绸之路,成倍地开拓了国土,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,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、大融合。是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。而今,他千里迢迢,深入祁连腹地,雄据祁连山巅,俯视茫茫,伟岸的形象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不朽。
“风语者”,自然与人文的结晶,野蛮与细腻的交汇。旷野空谷,风遇干而语,叮铃当响,此起彼伏,将千古漠风幻化出银铃般的穹音。银瓶乍破,水浆迸出,刀枪戮鸣,万箭齐发。静立其间,则有心旷神怡,圣心备焉。站在风语圈,朝东南方看去,“無界”近在眼前,神殿的造型,矗在半山腰,白色的造像,浮现在茫茫戈壁上,亦幻亦真,真正的“海市蜃楼”!

地上本来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。本无生命迹象的戈壁之上建此雕塑,不也是走出的一条艺术生命之路吗?这路,让细致与粗犷、稚嫩与久远,可能与超越,巨大与渺小,荒芜与耕种,平坦与崎岖,沉重与轻盈,复杂与简单,微弱与强大,破碎与完整,繁荣与衰败...…无数的对立面此刻在这一奇点和谐共生,这正是雕塑艺术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与延伸。
庚子深冬的一个下午,与仲元、志高二兄驱车踏景,有感而记之。
作者:酒泉瓜州县一中 王兴鹏